:::

8. 學甲古今談

 學甲古今談

<< 取材自台灣文獻第46卷第4期-84.12.31出版>>
[地理環境] [地名居民] [行政區域] [交通] [產業] [機關學校] [宗教信仰] [傑出人物] [註釋] [回首頁]
一、地 理 環 境
  學 甲 鎮 位 於 台 南 縣 之 西 北 部 , 東 鄰 下 營 鄉 , 東 北 與 鹽水 鎮 連 接 , 南 鄰 佳 里 鎮 , 東 南 與 麻 豆 鎮 相 接 , 西 南 隔 將軍 溪 毗 鄰 將 軍 鄉 , 北 以 八 掌 溪 與 嘉 義 縣 義 竹 鄉 為 界 , 東西 長 為 九 . 三 八 一 七 公 里 , 南 北 寬 為 八 . 七 一 九 0 公 里, 全 鎮 面 積 五 三 . 九 0 四 九 平 方 公 里 。
  轄 內 地 勢 概 屬 平 野 , 但 因 靠 近 沿 海 地 帶 , 地 質 鹽 分濃 厚 , 且 有 八 掌 溪 、 急 水 溪 與 將 軍 溪 等 三 河 流 之 貫 通 ,及 因 位 處 於 嘉 南 大 圳 下 游 , 排 水 密 集 , 排 水 機 能 不 暢 ,時 遭 洪 水 之 患 。
 
二、地 名 及 居 民 之 由 來
  鄭 成 功 復 臺 以 前 的 學 甲 , 大 致 是 西 拉 雅 系 蕭 壟 社 平 埔社 的 活 動 領 域 ( 註 一 ) , 石 萬 壽 教 授 以 『 史 椰 甲 』 的 讀 音, 與 『 學 甲 』 二 字 接 近 , 且 學 甲 庄 西 南 二 里 處 有 社 仔 ,即 平 埔 族 部 落 特 有 的 名 稱 。 又 據 學 甲 庄 耆 老 云 : 昔 日 學甲 的 社 仔 、 苓 子 寮 二 庄 間 有 河 曲 , 社 仔 在 溪 西 。 這 一 傳述 與 << 諸 羅 縣 志 >> 所 載 相 同 , 似 應 為 史 椰 甲 的遺 址 ( 註 二 ) , 顏 國 常 說 : 『 學 甲 社 ( 今 學 甲 ) 乾 隆 二 十五 年 余 文 儀 續 修 台 灣 府 志 有 < 鹹 水 港 之 學 甲 社 > , 可能 為 西 拉 雅 族 的 一 小 社 名 』 ( 註 三 ) , 又 說 : 『 學 甲 鎮 本來 為 西 拉 雅 平 埔 社 , 所 以 有 後 社 、 中 社 、 下 社 仔 之 地 名』 ( 註 四 ) 。
  關 於 學 甲 地 名 的 由 來 , 地 方 自 古 傳 說 : 先 民 追 隨 鄭成 功 來 台 , 守 土 屯 墾 , 其 中 不 乏 飽 學 之 士 , 設 立 書 堂 教育 子 弟 , 因 此 學 風 崛 起 , 人 才 輩 出 , 乃 取 學 業 之 『 學 』, 連 十 干 頭 字 之 『 甲 』 為 地 名 , 以 為 紀 念 學 業 之 發 祥 地 ( 註 五 ) , 但 地 方 耆 老 陳 仁 德 云 : 『 學 甲 有 < 番 園 頭 > ( 指 今 華 宗 橋 附 近 ) < 番 園 尾 >( 指 今 下 溪 洲 附 近 ) 舊地 名 , 鎮 公 所 後 面 之 堙 內 原 有 俗 稱 < 番 仔 井 > 一 口 ,足 見 學 甲 原 為 蕭 壟 平 埔 族 居 住 之 地 , < 學 甲 > 地 名 可能 是 先 民 將 平 埔 族 社 名 易 以 漢 音 易 雅 字 者 。 』 ( 註 六 )
  明 永 曆 十 五 年 ( 西 元 1661 ) , 明 延 平 郡 王 鄭 成 功 率軍 入 臺 , 驅 逐 荷 人 , 收 復 故 土 , 置 兵 撫 慰 居 民 西 拉 雅 族, 開 墾 荒 地 為 良 田 , 蓄 精 養 銳 , 時 福 建 漳 泉 兩 地 百 姓 ,忠 於 明 室 者 , 多 從 鄭 成 功 入 台 , 內 有 李 、 陳 、 謝 、 莊 、郭 、 賴 、 吳 、 王 、 林 、 蔡 、 侯 、 戴 、 蘇 等 姓 , 移 居 宅 港、 草 湳 ( 今 美 豐 、 美 和 ) 、 大 灣 、 頭 港 、 紅 茄 、 新 芳 、 頂洲 、 中 洲 等 一 帶 荒 野 , 經 年 累 月 , 人 口 逐 漸 增 加 , 結 成部 落 , 隨 後 漳 泉 百 姓 移 往 者 日 眾 , 西 拉 雅 族 漸 漸 移 居 他地 , 學 甲 遂 成 漢 族 居 住 之 所 。
 
三、行 政 區 域
  學 甲 於 明 鄭 時 代 屬 天 興 縣 ( 後 改 州 ) , 清 初 台 灣 設 一 府三 縣 隸 諸 羅 縣 ( 後 改 嘉 義 縣 ) , 光 緒 元 年 ( 西 元 1875 年 ) , 臺 灣 設 臺 灣 、 臺 北 兩 府 , 仍 隸 臺 灣 府 屬 嘉 義 縣 、 光緒 十 三 年 ( 西 元 1887 年 ) , 台 灣 建 省 , 設 三 府 、 一 直 隸州 , 原 臺 灣 府 改 為 台 南 府 , 本 鎮 仍 隸 台 南 府 轄 下 之 嘉 義縣 。
  光 緒 廿 年 ( 西 元 1894 年 ) 甲 午 之 戰 , 清 廷 戰 敗 ,翌 年 三 月 訂 立 馬 關 條 約 , 割 讓 台 灣 為 日 本 殖 民 地 , 日 本政 府 將 台 北 、 台 灣 、 台 南 等 三 府 改 為 台 北 、 台 中 、 台 南等 三 縣 。 學 甲 社 改 稱 為 學 甲 堡 隸 台 南 縣 , 轄 學 甲 、 中 洲、 宅 子 港 、 學 甲 寮 、 溪 州 子 寮 、 溪 底 寮 、 北 門 嶼 、 蚵 寮及 渡 仔 頭 等 庄 , 同 年 ( 西 元 1895 年 ) 四 月 一 日 改 隸 屬 嘉義 縣 。 廿 二 年 ( 西 元 1896 ) 十 二 月 二 十 八 日 改 編 為 中 洲區 及 學 甲 區 , 各 置 區 長 , 中 洲 區 轄 有 中 洲 、 溪 底 寮 、 北門 嶼 、 蚵 寮 及 渡 仔 頭 等 庄 , 學 甲 區 轄 有 學 甲 、 宅 子 港 、學 甲 寮 、 溪 州 子 寮 等 庄 。 光 緒 廿 七 年 ( 西 元 1901 ) 十 月, 廢 縣 改 廳 , 隸 屬 鹽 水 港 廳 北 門 嶼 支 廳 。 至 宣 統 元 年 ( 西 元 1909 ) 鹽 水 港 廳 併 入 台 南 廳 , 隸 台 南 廳 北 門 嶼 支廳 。 迨 至 民 國 九 年 ( 西 元 1920 ) 十 月 實 行 街 庄 制 , 廢 區置 庄 , 將 中 洲 、 學 甲 兩 區 合 併 為 < 學 甲 庄 > , 隸 屬 台南 洲 北 門 郡 , 轄 學 甲 、 中 洲 、 宅 子 港 、 學 甲 寮 、 溪 洲 子寮 等 五 大 部 落 。 臺 灣 光 復 後 , 民 國 卅 五 年 一 月 , 改 庄 為鄉 , 稱 學 甲 鄉 , 仍 轄 學 甲 、 中 洲 、 宅 子 港 、 學 甲 寮 、 溪洲 子 寮 等 五 部 落 , 共 廿 八 村 。 迨 至 民 國 五 十 四 年 十 二 月, 鄉 民 代 表 會 為 配 合 地 方 之 發 展 , 於 第 八 屆 第 四 次 大 會通 過 < 改 鄉 設 鎮 > 乙 案 , 經 鄉 公 所 呈 請 台 南 縣 政 府 送經 台 南 縣 議 會 通 過 後 , 報 奉 台 灣 省 政 府 核 准 自 五 十 七 年二 月 二 日 起 改 制 為 鎮 。 六 十 六 年 奉 省 政 府 行 政 區 域 調 整之 指 示 , 由 原 廿 八 里 合 併 為 廿 六 里 如 下 :
    一秀、西明、宜民、煥昌、慈生、百福、仁得、 
    新生、新榮、文化、大安、美豐、美和、達明、 
    光明、白渚、民吉、西進、光華、頭港、宅港、 
    平東、平西、頂洲、紅茄、新芳等里。
根 據 學 甲 鎮 公 所 於 民 國 八 十 二 年 四 月 提 供 的 資 料 , 設329 鄰 , 7724 戶 , 現 住 人 口 為 31698人 ( 男 : 16416, 女 : 15282 ) 。
 
四、交 通
  鐵 路 原 有 兩 線 , 均 屬 臺 糖 經 營 。 一 自 總 爺 糖 廠 、 麻 豆經 本 鎮 至 北 門 鄉 二 重 港 , 一 自 新 營 至 學 甲 ; 目 前 已 停 駛。 公 路 四 通 八 達 , 主 要 公 路 均 有 客 運 行 駛 , 興 南 客 運 行駛 自 台 南 市 經 西 港 、 佳 里 、 學 甲 至 北 門 鄉 南 鯤 身 線 ; 新營 客 運 行 駛 自 新 營 經 學 甲 至 將 軍 鄉 苓 子 寮 線 及 學 甲 至 麻豆 線 ; 統 聯 客 運 及 驊 泰 遊 覽 公 司 行 駛 自 苓 子 寮 、 佳 里 經學 甲 至 台 北 市 線 ; 統 益 公 司 行 駛 自 朴 子 經 學 甲 至 高 雄 線等 , 班 次 甚 多 , 交 通 稱 便 。
 
五、產 業
  本 地 居 民 多 以 農 漁 為 業 , 工 商 業 次 之 , 主 要 農 產 品 有稻 米 、 甘 蔗 、 甘 薯 、 蔥 蒜 頭 、 三 角 藺 等 , 產 量 甚 多 ; 其次 有 豆 類 、 玉 米 、 白 蘆 筍 、 洋 菇 等 ; 在 紅 茄 里 設 立 一 處面 積 約 一 百 公 頃 之 農 牧 經 營 示 範 區 , 在 田 間 建 立 豬 舍 養豬 , 兼 營 耕 種 飼 料 作 物 , 用 以 改 善 農 業 。 尤 其 本 鎮 盛 產毛 豬 、 仔 豬 , 以 價 廉 品 種 優 良 而 聞 名 全 省 , 全 省 各 地 小豬 販 雲 集 選 購 絡 繹 不 絕 , 又 本 鎮 為 全 省 聞 名 之 蒜 頭 、 蔥頭 集 散 地 , 產 品 暢 銷 日 、 美 、 越 、 泰 及 南 洋 諸 國 。 本 鎮之 淡 水 漁 塭 約 一 千 餘 公 頃 , 養 殖 淡 水 魚 , 兼 養 豬 、 雞 、鴨 、 淡 水 魚 及 雞 、 鴨 蛋 之 生 產 頗 為 可 觀 , 銷 售 亦 佳 。 本鎮 原 有 針 織 、 紡 織 、 成 衣 、 化 學 、 飼 料 、 碾 米 、 窯 業 等大 小 工 廠 一 百 九 十 餘 家 , 目 前 不 到 一 百 家 , 工 商 業 原 亦相 當 發 達 , 近 年 已 逐 漸 衰 退 。
 
六、機 關 學 校 團 體
  鎮 內 有 鎮 公 所 、 鎮 民 代 表 會 、 警 察 分 局 、 戶 政 事 務 所、 鎮 衛 生 所 、 鎮 農 會 、 、 郵 局 、 電 信 局 、 台 電 服 務 所 、自 來 水 公 司 服 務 所 、 中 油 公 司 學 甲 加 油 站 、 公 教 福 利 品學 甲 供 應 站 、 臺 灣 中 小 企 業 銀 行 學 甲 分 行 、 一 銀 、 土 銀、 台 南 區 中 小 企 業 銀 行 學 甲 辦 事 處 、 南 縣 區 漁 會 學 甲 辦事 處 、 嘉 南 農 田 水 利 會 學 甲 工 作 站 等 機 構 , 學 校 則 有 私立 天 仁 工 商 職 校 、 學 甲 國 中 、 學 甲 國 小 、 東 陽 國 小 、 中洲 國 小 、 宅 港 國 小 、 頂 洲 國 小 等 七 所 。
 
七、宗 教 信 仰
  學 甲 鎮 民 多 數 信 仰 道 教 或 民 間 信 仰 , 亦 有 信 仰 佛 教 、天 主 教 或 基 督 教 等 。 全 鎮 民 眾 信 仰 中 心 首 推 學 甲 慈 濟 宮, 登 記 有 案 之 寺 廟 計 有 : 法 源 禪 寺 、 濟 公 興 善 寺 大 灣 清濟 宮 、 後 社 集 和 宮 、 聖 和 宮 、 煥 昌 文 衡 殿 、 新 寮 普 濟 宮、 東 寮 東 興 宮 、 過 港 仔 慈 福 宮 、 中 洲 惠 濟 宮 、 頭 港 鎮 安宮 、 下 溪 洲 玉 皇 宮 、 宅 口 興 太 宮 、 溪 子 墘 慶 安 宮 、 三 角仔 清 保 宮 、 天 王 殿 、 頭 前 寮 才 天 宮 、 下 社 白 礁 宮 等 。 宗祠 計 有 : 台 南 縣 謝 姓 宗 祠 、 陳 桂 記 祭 祀 公 業 、 祭 祀 公 業李 三 房 公 、 莊 姓 宗 祠 ( 錦 繡 堂 ) 、 羅 姓 宗 祠 、 吳 姓 宗 祠 、賴 承 宗 大 宗 祠 等 。
 
八、傑 出 人 物
  本 鎮 不 但 為 台 南 縣 重 要 交 通 的 中 心 , 且 係 農 漁 產 物 集散 地 , 鎮 民 民 風 淳 樸 , 克 勤 克 儉 , 刻 苦 耐 勞 , 工 作 積 極, 白 手 成 家 , 揚 名 於 工 商 或 文 化 界 者 為 數 甚 多 , 已 故 總統 府 國 策 顧 問 吳 三 連 即 為 其 中 最 著 名 者 。
統 一 企 業 公 司 總 經 理 高 清 愿 為 本 鎮 新 芳 里 人 , 工 商 鉅 頭吳 尊 賢 先 生 為 本 鎮 頭 港 里 人 , 名 書 法 家 李 賜 端 、 王 英 雄亦 為 本 鎮 傑 出 人 物 。
 
註 釋 註一: 劉 還 月 , < 西 拉 雅 族 的 故 事 > 《 自 立 晚 報 》 民 國八 十 二 年 三 月 十 五 日 , 第 十 九 版 。
註二: 石 萬 壽 , 《 台 灣 的 拜 壺 民 族 》 ( 台 北 , 台 原 出 版 社 , 1990 年 6 月 , 頁 74。
註三: 顏 國 常 , 《 台 灣 地 名 研 究 》 ( 台 南 縣 左 鎮 鄉 光 榮 國 小, 民 國 77 年 11 月 , 頁 97。
註四: 顏 國 常 , 《 台 灣 地 名 研 究 》 ( 台 南 縣 左 鎮 鄉 光 榮 國 小, 民 國 77 年 11 月 , 頁 127。
註五: 前 學 甲 公 學 校 校 長 土 持 武 雄 、 頂 洲 公 學 校 校 長 親 川 孫太 郎 、 中 洲 公 學 校 校 長 末 永 猛 ( 均 為 日 人 ) 於 民 國 十 五 年合 編 之 《 學 甲 庄 鄉 土 誌 》 第 五 章 沿 革 , 第 二 、 住 民 之 起源 及 種 族 ( 該 誌 頁 19 ) 記 載 : 『 距 今 約 二 百 五 十 年 前 , 台灣 史 上 有 名 之 鄭 成 功 大 力 獎 學 , 因 此 靠 近 南 府 ( 指 台 南 ) 之 當 地 聚 集 甚 多 漢 學 家 專 授 孔 孟 之 學 , 所 謂 < 學 甲 > 之 名 稱 似 起 於 此 時 , 試 向 耆 老 詢 其 由 來 , 云 : < 甲 > 字 乃 十 干 之 始 , 甲 表 字 第 一 , 秀 拔 其 他 之 意 。 據 此 足 見當 時 該 地 漢 學 之 旺 盛 , 及 學 生 群 集 勤 學 , 實 在 鄰 近 地 區顯 露 頭 角 。 』
    註六: 陳 仁 德 先 生 , 台 南 縣 學 甲 鎮 人 , 民 國 前 四 年 戊 申 西 元 1908 年 生 於 學 甲 鎮 中 洲 。 自 廿 一 歲 起 著 手 編 譜 工 作 , 編有 《 中 國 姓 氏 源 流 統 譜 》 《 台 灣 中 洲 陳 氏 族 譜 》 等 , 曾任 學 甲 慈 濟 宮 管 理 人 及 董 事 多 年 。 晚 年 定 居 台 南 , 已 於8 3 年 逝 世 , 享 壽 八 十 七 。
    凡 事 包 容 ‧ 凡 事 相 信 ‧ 凡 事 盼 望 ‧ 凡 事 忍 耐 。 
    相 惜 緣 ‧ 得 人 緣 ‧ 結 人 緣 ‧ 好 人 緣 ‧ 有 緣 能 相 見 。
本文由學甲國中謝茂松組長撰稿,如有疑問歡迎回書以下電子信箱
msh@mail.sjjh.tnc.edu.tw
 
 

:::

發文區

處室文件

[ more... ]

隨機小語

◎ 將嘲笑視同啟發,把諷刺當作激勵。

證嚴法師